□蒋璟璟
近日,“多地图书馆批评放娃现象”冲上热搜。起因是有一些家长上午匆匆“放娃”,中午外卖喂娃,更有甚者晚上忘记接娃。类似场景在多地上演,安静的阅读空间沦为“儿童游乐场”,读者抱怨“连翻书声都被尖叫淹没”。迫于无奈,多家图书馆发布文明倡议道正网,希望“甩手家长”切实承担起监护职责。(澎湃新闻)
公共图书馆都属公益性质,主打一个普惠、无偿。加之有书香熏陶,又冷气管够,自然成了很多人暑假遛娃的优选场所。理想状态下,孩子被带到图书馆后,是安静阅读、增长知识、陶冶心性的。但从实际反馈来看,由于一些图书馆娃娃过剩,其整体的场景环境和使用体验,已然急转直下。如此这般,非但“书香育娃”无从谈起,就连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,也备受干扰了。近段时间,多家图书馆密集发声,直指“图书馆放娃”乱象,内里颇有一股忍无可忍的意味。
所谓“图书馆放娃”,一个“放”字生动传神,这是“放养”“放任”的“放”。甚至,有某市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称,每天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,有家长点完外卖让孩子呆一整天……如此这般,某些家长简直是把图书馆当成了“免费的托儿所”。而需要说明的是,市政图书馆,从设计、建设到运营,其实都没有相应的“托育”软硬件支撑。这意味着,家长在图书馆放娃,特别是无人看护的放娃,很可能潜藏着不小的风险。
诚然,很多图书馆特别是较新的图书馆,都建有儿童阅读区。但从整体而言,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“儿童友好型”空间。比如说,其并没有全方位的防碰撞软包,楼梯的高度设计也没有相应优化,甚至其直饮水系统有没有“童锁”都未可知。就此而言,一些家长们把孩子扔在图书馆就一走了之,这是极不负责的,也是极其冒险的。如若不幸发生意外事故,相关的责任界定与索赔,注定又是一番扯皮。
其实,近年来各地都推出了“官方带娃”服务,开放了一批暑假托管点。由于其是提前报名、定量管理道正网,所以基本算是井然有序。既然如此,是不是也可以开辟一部分图书馆空间来作为正规的托管点呢?而其前提就是,变“无序放娃”为“有序带娃”,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有限度、有规范的使用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